找到相关内容11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南宗禅之形成与禅净合修之盛行

    般若行起修,大师于《坛经》中说:“前念著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”。“摩诃般若波罗蜜,最尊最上最第一。无住无往亦无来,三世诸佛从中出。”“从一般若,生八万四千智慧。”大师教人所修的,是定慧统一的般若行,故在《坛经》中又说:“定是慧体,慧是定用,即慧之时定在慧,即定之时慧在定,若认此义,即是定慧等学。”从而...

    林克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1761495.html
  • 《六祖坛经》的思想

    的思想,实际上也是智慧的功用。至於「般若三昧」之名,未见於任何其他经典,而《坛经》说修行般若行,持诵《金刚般若经》,就能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。所谓般若行,是指离一切境而无生灭,能够「来去自由,心体无滞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0963968.html
  • 《坛经校释》订补

    行字)。”(页五O)案,“行”字不当删。第(二四)节已解释过“摩诃”义,这里再讲“摩诃行”。第(二六)节亦先解释“般若”义,次讲“般若行”,有“即名般若行”(页五一)句,是其比。  73.“心量大,不行...

    邓文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2863987.html
  • 释藏青: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概况(3)

    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”六祖解释道:“无相者,於相而离相,无念者,於念而无念;无住者,人之本性。”何名无念?“若见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为无念。用即遍一切处,亦不着一切处。...即有即空,即体起用,定慧不二,真俗圆融。祗要能迷途知返,寻回真心,证见自性,当下就是佛。所谓“般若观照”、“识自本心”,亦即般若三昧,也就是无念为宗、无相为体、无住为本。这种般若行、无念行,就是定慧...

    释藏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2065209.html
  • 坛经的功夫哲学

    口莫终日说空,  心中不修此行,恰似凡人,自称国王,终不可得,非吾弟子。善知识,何名般若?般  若者,唐言智慧也。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一念  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。...现出,如其言:“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,前念著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”。参见慧能言:  “善知识,迷人口念,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,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,悟此法者,是般  若法;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2765857.html
  • 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

    能断所不能断,般若行中,闻思修慧即具此金刚之性,而有能断之用,亦是金刚,亦是能断,故谓之金刚能断也。二依金刚形象解,如画金刚杵形,两端宽广,中间窄狭,以象菩萨行,地前、地上历时久远,范围甚宽;而入地...心,即其相也。三行所住处者,般若行以三相为依,进求次第,亦如戒学之有学处,而得种种住处焉。依无著释住处,广有十八,略而为六。今以六住处分摄地前入地地上三段。摄、波罗蜜净、欲、离障四住处属地前,净心住处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3166679.html
  • 试论慧能《坛经》对不二法门的运用

    作用。所以他反复强调自性本有般若智慧,“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名般若行。”(同上·26节),“若无尘劳,般若常在,不离自性。”(...作为修行实践的方法,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自性般若行或般若三味的无分别智的,是与自性三身佛的原理相应的。它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,慧能有时在具体的说法中,更多地只说“无念”,不提其它...

    伍先林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2367840.html
  • 依师和皈依三宝

    尊者亲手接送大小便等,做了许多脏活苦活,由此得到阿底峡尊者的器重,他虽是个居士,却也受到僧众的敬重,成了阿底峡的法位继承人。  《萨班教言》中写道:“数劫苦修般若行,施舍身首手足功,师道刹那间圆满。乐修供奉上师法。”历时数劫,进行舍身等许多艰难苦行才能圆满的般若行,在师道中刹那之间便可完成,因此,在修积福德资粮和消除罪业方面,没有比供养上师更方便的法门。并且,造上师像、书写和传播上师教法的功德也非常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3868595.html
  • 《六祖坛经》的般若思想

    是天地悬隔,而在这里却变得相近了。   如何在自心中认识般若之性呢?《坛经》说:‘何名般若?般若者,唐言智慧。一切处所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3338971.html
  • 漫长的精神历程

    是正定;以此法传示他人,又是正语;恒续不懈,又是证精进;以此为准则,规范自已的行为和生活,又是正业和正命。再如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就是般若行;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引伸开来就是一般修观人常修的不净观、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0439357.html